好百科首页 > 二战中,朱可夫的指挥水平不如华西列夫斯基吗?
二战中,朱可夫的指挥水平不如华西列夫斯基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1945年,随着德国投降,日本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受,但其国内的好战分子依旧叫嚣着战争,负隅顽抗,甚至对《波茨坦宣言》不理不睬。日本人的“死硬”让美国决心用原子弹解决问题。
苏联的战争重心也由柏林转向远东,大批的作战部队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调往远东地区,对日本关东军的最后一战就要开始了。同时,随之而去还有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他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负责指挥远东战役。
有好奇的朋友会问为什么不是朱可夫呢?
这还要从朱可夫被重用说起。1939年日本关东军趁着苏联内乱,军队实力虚弱,为实现“北攻苏联”的战略,在张鼓峰和诺门罕地区挑起战争。为了遏制日军的妄想,曾担任过首任坦克团团长朱可夫脱颖而出,负责指挥诺门罕战役。
这这里,朱可夫的坦克装甲集群战术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将关东军打的落花流水,充分显示出他卓越的战术指挥才能。战后,他得到斯大林的信任和赏识,担任苏军总参谋长,但朱可夫并不喜欢这个职务,他更希望能冲锋陷阵。
很快,随着德国闪击苏联,斯大林不但不接受朱可夫的建议,反而将其降为方面军司令,致使损失66万苏军。尽管斯大林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他并不认为朱可夫的脾气、性格适合在参谋部工作,接任朱可夫工作的就是华西利夫斯基。
华西列夫斯基也是一名从一战走出来了一名战将,苏德战争前一直从事司令部的参谋工作。与朱可夫的豪爽果敢、直言不讳相反,他老练稳重、待人友善,常常事先议好的战略,由斯大林决策,自己装聋作哑不抢功,深得斯大林的重用。
尽管他指挥过莫斯科保卫战,白俄罗斯战役等等,但与朱可夫相比更显得低调和不为人知。尤其是德国投降后,朱可夫俨然就是西方国家心目中苏军的“象征”,成为万人瞩目的英雄,风头盖过了斯大林,这自然引起了斯大林的不满。
在他看来,朱可夫的“功劳”太多了,不用再创辉煌了,同时作为德国苏占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很多事情等着他处理。对于唾手可得的远东战役,还是交给自己喜欢的华西列夫斯基,这也是对他的“奖赏”。
更为重要的是,远东战役的准备工作是秘密进行的,所有前往远东的高级将领隐姓埋名,甚至军衔也要被降一格,就是不想引起关东军的注意。而朱可夫的“光芒四射”,他到哪里,哪里就是战略进攻的重点。
尤其是苦苦支撑的日本,更是将朱可夫的行踪,作为判断苏军下一步行动的“方向标”。更何况,日苏中立条约没有到期,苏联没有在《波茨坦宣言》上签字,日本误认为远东的战事不会那么快。所以,华西列夫斯基到远东是最合适人选。
华西列夫斯基的战术指挥。
现在的远东苏军可以说是今非昔比,153万的精锐部队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云集远东。而对面的日本关东军虽说号称百万,但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和无战斗力的伪军,有一定实力的不过8个师团,苏军有压倒性的优势,但华西列夫斯基仍不敢掉以轻心。
首先,隐真示假,达成战役突然性。尽管德国战败后苏联一直保持中立,未对日本宣战,但百万部队的调动还是逃不过日本的“眼睛”。华西列夫斯基要做的就是让日军误认为苏军在年底前不会发起进攻。因此,他进行了一系列战术“欺骗”。
在开战前,他下达长达3个月的训练计划,士兵们正常的操练,在前沿的部队照常休假,附近的居民也没有被转移;同时,物资的囤积点远离日军视线,让对方误以为所有的军需物资准备就绪要到秋天以后。
其次,“闪击”战术。华西列夫斯基在苏德战争期间早已形成自己的战术特点,他十分善于整合各军兵种形成最大战斗力,以强大的炮兵火力和轰炸机火力为坦克、步兵开路,在进攻时,强调快速、果断地将对手合围是最佳的进攻样式。
同时,153万的苏军被分为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一方面军和第二方面军,从三个战略方向上实施向心突击。考虑到关东军的空军实力不弱,苏军又集中了3个航空集团军以及太平洋舰队的海基飞机,共计5300架,是日军战机总数的3倍。
所有参战部队被赋予了具体目标和任务。同时,对所属任务进行实战演练,尤其是坦克装甲集群如何快速通过沼泽地、森林、高山等复杂地形。演练不合格的部队被要求重新来过,直到合格为止。现在的苏军士气高涨、兵强马壮。
“八月风暴行动”。
尽管根据情报得知,关东军的增兵行动一直在进行,但对方并没有在前沿有什么异常情况。这让华西列夫斯基松了一口气,他确信日本没有做好应战的准备,战役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苏军手里。
1945年8月9日战役开始,负责“清扫”任务的航空兵分别对长春、牡丹江等地的日军飞机场、仓库、铁路枢纽实施轰炸。但让航空兵们想不通的是,炸了一天未见一架日军飞机,关东军的1800架飞机在哪里?难道有什么阴谋吗?
原来,日本为了防卫本土,与美军进行本土决战,将远东部署的几乎所有的飞机都调回国内。也就是说在“满洲国”已没有任何日军飞机,这让雄心满满的苏军飞行员们因为没有对手而沮丧,但不管怎么说,苏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
地面上,3大方面军同时展开进攻,一改过去“平推”的做法,各自为战并保持快速突击,不给对手任何回旋的余地,将关东军进行分割包围并歼灭。同时,保证东、西两个方向的相向进攻,设法切断关东军与后方的联系。
这种进攻样式在苏军中还是第一次。这样做,既给了方面军更多的自主权,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看谁有本事突击的快、远,包围的日军多。由于进攻突然,防守日军几乎没有什么抵抗,第一天就推进了150公里。
反应过来的关东军,面对三个方向上苏军大规模的进攻,不知所措、仓促应战。当然,同样不知所措的还有日军大本营,他们命令放弃“满洲国”,撤往朝鲜进行坚守。这就意味着靠“满洲国”起家的关东军将铩羽而归。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二战中,朱可夫的指挥水平不如华西列夫斯基吗? 网址:http://www.jrxk.cn/view/178683.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白杨树下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