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原始农业的螺旋发展:去技术化、定居陷阱,以及生存自卫
原始农业的螺旋发展:去技术化、定居陷阱,以及生存自卫
原始农业是一个复杂的文明过程,在它成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之前,曾经出现过“技术退化”“环境恶化”等反复衰退现象,这种螺旋推进的发展方式,不仅让人类痛苦不堪,也让农业濒临灭亡,那么,人类最终如何扛住了生存压力,毅然决然地靠农业迈上文明之路的呢?
人口增长与定居的技术退化
严格意义上说,定居生活与农业不同,但却是迈向农业的一个重要的垫脚石。距今14000年之前,在地中海东岸,纳图夫文明(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的人口急速成长,他们的村落不断分裂扩张,遍布了黎凡特(中东地域)东部。
虽然在某些地区,人口增长是促成定居的原因之一,但在纳图夫文明中,人口的增长几乎可以确定是由定居生活所造成的。流动的采集族群不会有很多人,有很多客观条件限制其人口增长。但如果他们定居下来,则这些对人口增长的限制就会放宽,甚至消失。
图中圆点为纳图夫文明分布
定居的人不用到哪里都必须带着婴儿,以小麦等谷物为主的饮食(特别是熟食)可以帮助幼儿早一点断奶;稳定的生活会加速女性的青春期,客观上缩短生育的间隔;在流动性较低的族群中,这些因素都加速了人口增长。
定居生活不仅有助于采集者改变之前的生产技术,同时也会促使他们培养的动植物发生遗传上的变化。由于人们日益依赖少数产量丰富且易于收获的食物资源,随之而来产生一个问题,即定居的人渐渐无法像游牧时期一样博学,他们忘记了游牧技术,也不再熟知众多的野生物种。这就是新石器时代形式的“技术退化”。
但是这个过程也使得人类增加了对特定偏爱物种的专业知识。定居族群通过放弃野外机会,获得了更多关于少数物种的生长周期、疾病以及增产的知识。人类对这些物种的悉心照料,也促使其遗传变化往利于驯化的方向演变,而较差的物种就会遭到淘汰。最后,为了长久定居而进行的环境治理,如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等,将会创造出一个利于优选物种繁衍的理想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后,定居的采集族群不仅会发现他们的人口数量稳定增加,他们对于特定物种的知识也愈加丰富,而且这些物种在他们的培育下,变得日益优秀。
定居生活的陷阱与生存自卫
随着定居族群的人口增加,他们越来越依赖少数偏爱的物种,在加上懂得如何提高这些物种的产量之后,生活逐渐稳定,定居者基本不可能,也不想再回到游牧采集生活了。我们将这种模式称为定居生活的陷阱。
只要经历几代传承,定居的采集族群就会发现,他们丧失了古老而丰富的野外生产技术,而人口增长又使得各个族群地盘扩张,可取得的土地缩减,无法再外出采集,于是他们不得不继续过定居生活。
正如新石器时代的马尔萨斯预言,人口增长终将超过人地平衡,一开始吸引人类定居的充足自然资源出现匮乏。还有一种可能是,周期性的气候变化会降低食物的产量。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经过数代定居的族群,都会发现原本吸引他们居住此地的丰沛资源,如今全都到达了当时技术水平的生产极限。
此时,如果无法回到过去的采集生活方式(因为邻近的地区也已住满人口),或者游牧生活已经毫无吸引力(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定居),除了铤而走险的族群战争之外,定居者只能采取更加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他们只能加倍努力耕种,寄希望于其属意的几样物种的产量。
这种情况让定居者走上完全农业的最后一步。此种过程在新月沃地所发现的考古证据中,最为明显。
在距今13000至11500年间,纳图夫文明遭遇了不利的气候变化。证据显示当时的营养供给不足,女性不孕现象增加,阶层差异拉大,这些都可能是出于对资源危机的反应。一些居住在贫瘠地区的族群,其应对方法就是寻找无主之地,回到较为流动的采集生活方式。
但在具有丰富水源及野生谷物的地区,有些族群则开始更加集约化地生产某些特定食物,例如小麦、大麦。他们采取的方法是将种植谷物的土地上的其他植物清除,集中养料,提高产量。妇女似乎担负了大部分的农业生产工作,女人掌握着先进的农业技术,而男人则致力于狩猎等活动,以应对食物和营养的不足。
一开始,精耕细作很可能只是为了应对恶劣气候的生存自卫行为,不过这个做法显然奏效了,因为接下来出现了越来越多依赖驯化生物为生的族群,植物和动物都成为了人类的生产对象。这个时候,许多族群仍旧将驯化生物当作传统采集生活方式的补充,但有些族群则不一样,他们完全依赖于驯化生物,对他们而言,驯化生物提供了一种新式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
农业的真正出现
第一个真正的农业村落,出现于大约距今10500年前的亚洲西南部。这个名为阿布?胡赖拉(Abu Hureyra)的村落,位于现今土耳其与叙利亚的边界,它显示了一些族群进入农业社会的变化是何等快速。
距今约10500年前,当地建立了一座村庄,其居住的坑屋(半地穴房屋)有茅草屋顶及木制墙壁。一开始,村民食用优质野生谷物,但也猎捕瞪羚。每年春天瞪羚都会定期前来,他们大量猎捕并储存这些动物肉。由于周围环境资源丰富,此后数百年间,该村落的农业与家畜驯养迅速发展。村落的人口成长到了数百人之多。
大约在9700年前,村民依旧依赖捕猎瞪羚为生。然而到了大约9000年前,在一次为期约一世纪的快速而剧烈的转型中,他们变成了农民,以小麦等谷物,以及绵羊、山羊等家畜为生。他们制造了一些用泥砖搭建的简单房屋,这些建筑甚至成套,还有庭院与走廊。到了此时,新月沃地陆续出现了类似的村庄,农业正式成为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
人类文明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跟历史中大多数的事物一样,经历了反复出现的进步与退化,这种螺旋发展模式,对人类是个试炼,对农业本身也是一种考验。以现代的观点来看,人类每一次对于农业尝试的失败都是有益的,失败意味着技术的不完善和条件的不成熟,面对失败,面对生存压力,人类不断改变技术,最终在环境的助攻下(末次冰河期于1万1千年前结束),最终走上了完全农业之路,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因为农业带来的稳定营养基础,支撑起了文明的重担。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原始农业的螺旋发展:去技术化、定居陷阱,以及生存自卫 网址:http://www.jrxk.cn/view/191276.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厕读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