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疫情期间600只幺鸡被没收,香港旧唐楼竟还藏着千只“麻雀”?
疫情期间600只幺鸡被没收,香港旧唐楼竟还藏着千只“麻雀”?
…
今日大部分企业都开工大吉,有的开启线上办公模式,有的依然需要线下坐班。前往上班的路上虽然人人都带上了口罩,人流也不算多,但在地铁上人群依然密集,大家都尽量互相保持距离,降低感染风险。
● 复工首日的广州地铁,图源@南方都市报
就在这样人人自危的环境下,前一段时间居然还有浙江的村民聚众搓麻将?!为了制止村民聚在一起打麻将,当地乡政府使出了一出妙招——打麻将是吧,把幺鸡给没收了!
经过当地乡政府工作人员挨家挨户的上门劝说,两天下来居然没收了600多张幺鸡牌,也就是说村民聚众搓麻将的案例就有600多起。这些幺鸡将会统一标注保存,待疫情过去后再发还给大家。拜托大家,这段时间请耐住寂寞啊。
● 当地政府收缴了600多张麻将幺鸡牌
麻将缺了一只幺鸡,牌就没得打了。在麻将的世界里,每一张牌都举足轻重。麻将是中国古人发明的一种博弈游戏,最早的原型是江西太仓的护粮牌。
当时粮仓受雀鸟侵食,官吏为奖励补雀护粮者,在竹制的筹牌上记录功绩,派发给补雀人。所以,麻将的牌面很多都很雀鸟有关,特别是相当于“一条”(一索)的幺鸡,就是最形象的鸟类图案。
● 打蛇打七寸,麻将收幺鸡
麻将被誉为国粹,是不少邻里乡亲们最佳的茶余饭后消遣活动。麻雀从古传至今天,几乎每个省都有其各自的玩法,但总体离不开“吃”“碰”“杠”“听”“胡”这五种状态。
在寸金寸土的香港,很早就有人利用旧唐楼的楼梯口摆摊,这些摊铺被称为“楼梯地铺”。在些楼梯地铺中,老百姓会做一些鞋子、雨伞这样的小买卖。其中有一家地铺非常特别,它里面卖的是现在日渐式微的传统手工艺品——手雕麻将。
● 卖手雕麻将的楼梯底铺
这家店铺的老板叫何秀湄,从她13岁还是个小女孩到现在已经到了耳顺之年,她做了快50年手雕麻将,也见证了手雕麻将的兴盛和衰落。
何秀湄还没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在做手雕麻雀这一行。后来,一家六口全挤在这个空间狭小的旧唐楼生活。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总算有瓦遮头。
● 手雕麻将老板何秀湄
何秀湄小时候是个“放养”的孩子。她夏天就在铺口马路边上乘凉,冬天就窝在楼梯店铺里也不乏温暖。有时候夏天睡马路边,还被街坊冠以“马路儿童”的称号。
但跟着师傅学艺的时候,何秀湄就不敢那么“散漫”了。为了学习雕刻麻将的技艺,何秀湄两眼直勾勾地看着师傅的工作,过了饭点都依然寸步不离地待着,仿佛麻将就是饱腹的粮食。
● 老师傅在雕刻麻将
比起现代丰富的娱乐,六七十年代的人们几乎没什么消遣活动,但是麻将却能带给他们茶余饭后的娱乐。但是那时候机器制造的麻将还不普及,手工的麻将可谓是每家必备。
高峰的时候订单很多,店里每个人都忙得手忙脚乱,都依然每天加班到半夜。何秀湄回忆:以前经常在给客户送麻将的时候,被狗追被狗咬,反观现在,三天等不到一个客人,恨不得熬通宵工作。
● 雕刻麻将的工具四件套
一副麻将144张麻将牌,做好一幅完整的麻将要用到好几样工具。一部瓦数高达100W的灯箱,用来软化麻将上的胶。雕刻的工具至少要有四把,梭子、白板、一筒这三类牌面各用一把,还有一把雕刀专门用来刻字的。
要雕刻一个工整的图案或文字,首先得在空白的牌面上用铅笔起稿。就算是何秀湄这样做了几十年的老师傅,也会怕雕刻失误。
● 先用铅笔画出图案的大体框架
起稿之后,麻将就要拿去放在灯箱上软化。软化这一部相当重要,麻将受热时间得控制好,否则过软过硬都会对雕刻造成影响。
雕刻是用途最广、也是最考验手艺的工具。无论力度还是角度,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得经得起考验。何秀湄雕刻的时候习惯转换麻将牌各种角度,这样刻起来比较顺手,也能保持雕刻的手感和质量。
● 用雕刀刻图案
筒子的刻法不像写字,但是转的圈数却比其他的麻将牌都要多。
刻筒子的工具就像是圆规,需要在牌面上画出大小不一的同心圆,总共要转出4个圆。
● 雕刻筒子
白板的工具像一双长短不一的筷子,短的那根“筷子”的下端是一个斜切面。
何秀湄用这个工具放在牌面上用力一拉,就能勾勒出白板的轮廓。力要足,同时也要控制收放力度,不能画出界限。
● 雕刻白板
制作索子的工具和做白板的有些相似,只是“筷子头”没那么细,没那么尖。
只要划好一段痕迹,再往里挖深,留下凹槽即可。
● 雕刻索子(条子)
刻好的麻将牌就可以上色了,颜色主要有红蓝绿三种。
欸?!师傅,您的画工怎么这么糟糕?都涂出界啦。
● 给麻将上色
别急,师傅的大笔一挥是为了让颜料更饱满地深入刻好的图案凹槽里,用化学药水将颜色抹均匀后,多余的颜料只需要用抹布擦干净就可以啦。
所以上色的步骤比较简单,用较粗的毛笔画出界也没关系。最后,麻将要到灯箱里“回炉再造”,待颜料烘干,即大功到成。
● 麻将在灯箱里头烘干,在铁皮上软化
最早的手工雕刻麻将都是以竹骨、竹牙、象牙为材料。竹骨麻将所用的骨头包括鹿骨、骆驼骨、象骨、牛骨,其中鹿骨密度最大、最润,做出来的麻将也最好看。
竹子和骨头的比例各不相同,骨头越厚就越珍贵。七十年代开始流行四川贴黄的竹麻将,骨头被彻底抛弃。但是象牙还是依然珍贵,那时候象牙手雕麻将据说能卖到二十万港币。后来,骨制品被抵制,材质好的手工雕刻麻将也越来越少。
● 早年的鹿骨麻将
紧跟着,机械大规模生产的塑胶麻将打破了传统格局,其高效的生产效率直接将手雕麻将扼杀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打麻将的各路“雀友”基本不会在意,这副麻将是手工刻的还是机械做的,只要价格摆在那里,哪个便宜就买哪个。
如今,做手工雕刻麻将的师傅走的走,转行的转行。整个香港还在做手雕麻将的不出4人,而何秀湄是还在坚持的其中一个,但这个人数只会越来越少……
● 现代机械生产的麻将,强迫症舒服了
现在,61岁的何秀湄也出现了颈椎炎、视力衰退的病痛,工作效率也大幅降低。以前熬熬通宵两三天赶出一副完整的麻将,现在可能要花上一个星期。一副手雕麻将,收费4000港币,价格差不多是机器生产麻将的十倍。
店里有时候三天都等不到一个客人。偶尔有客人遗失了一两个麻将,才会花费四五十块来找何秀湄重新刻画补上,这已经是何秀湄大部分的收入。虽然子女给的家用早已超过自己卖麻将的钱,但她说继续做只是因为一份情怀,投入太多放不下。
● 何秀湄与多年交情的老街坊
虽然很少人会买一整副价格昂贵的传统麻将,但是时代的潮流却依然眷顾着这位麻将手艺人——越来越多人让何秀湄在麻将上雕刻不同的图案、名字、地方名、祝福语等等内容。
麻将越有创意,关注的人也越多。这也证明了手雕麻将并非无人问津,只是传统的麻将欠了些新意。
● 特色定制麻将
倘若这份延绵千年的传统手工艺能找到转型的出路,或许在大街小巷的麻将桌台上,在学生背包挂着的小饰物上,在新开发的创意桌游棋牌里,也能嗅到手雕麻将的人情味。
参考文献:
《人味胜胶味》文/一镜头
《香港手工麻将》文/世界一周
《手雕麻雀》文/香港退色工业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疫情期间600只幺鸡被没收,香港旧唐楼竟还藏着千只“麻雀”? 网址:http://www.jrxk.cn/view/194090.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