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中学老师为何看似辛勤劳碌,实则很轻松?

中学老师为何看似辛勤劳碌,实则很轻松?

白杨树下谈历史 2022-01-12 浏览35次
中学老师为何看似辛勤劳碌,实则很轻松?的头图

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们来说,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每当看到学生背着偌大的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家长怒吼般地辅导孩子学习,不禁让人感到现在的学生和家长真的是不容易,每次考试成了每个家庭快乐指数的“晴雨表”。

于是,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家长抱怨学校师资差,教得不好,甚至集体要求更换老师;而学生则抱怨学习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作业不会做,所有的“抱怨”都指向了学校。在他们看来,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校的师资、教学和管理手段。

那么,学习是以“学校”为中心吗?

产生这样的误解,主要来自我们的一般认知。要知道,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每天在学校的时间是10-14个小时,一些寄宿学校的学生更是除了周六、日天天待在学校,教师按照计划进行教学,学生则按照课表上课。

在学校,每个学科分配的学习时间都被严格规定,每学期、每学年的教学进度在总体框架下进行,进度慢就会赶不上“固定”的周考、月考、学期考,即使是作业也会由教师统一布置,要求每一名学生完成相同的练习,占据了大量课外时间。

更为夸张的是,诸如背诵、阅读课外书、制定学习计划、占用自习课补课等都由教师安排进行。于是,给人的印象是,中国老师辛勤劳碌,为了学生操碎了心,而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的进度进行。于是,多数家长认为学习是学校的事情。

殊不知,学生的学习被学校和教师安排的背后,主要是为了方便教学管理。因为,当所有学生围着学校转,按照统一的进度学习时,不会因为个别学生因病、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点而放慢进度,尤其是“大班额”模式下,最轻松的是学校和老师。

但相比一些学生,他们的学习负担却由此而加重,学习效率越来越低。毕竟没有一个老师会刻意地了解每名学生的优点和短板,并为他们制定一份“专属的教学计划和作业”。这也是大多数家长被“内卷”,积极参加课外补习班的根本原因。

尽管都知道个性化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但让一个老师面对60名学生,甚至近百名学生,她会“一对一”传授知识点吗?总之,按照现有的教育条件,受制于资金、场地、教师数量的限制,“因材施教”在中国中、小学是个伪命题。

“学校”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许多老师和家长都会对进入高三的学生讲:“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就好了”。这其中,既有安抚、鼓励的味道,更有结束“地狱式”高考的解脱。在大学,没人敦促你学习,一切以自学为主,教师上完课就走,一学期也认识不了几个学生。

这也是许多“大一”新生感叹大学自由的原因之一。当然,少部分不习惯自主学习的学生,开始放任自流,玩游戏、追剧,甚至旷课,最后被劝退,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自主学习,甚至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额外的学习内容,比高中更爱学习。

举个例子,一名高一的学生,成绩在班上中下的位置,学习很吃力。于是,向老师提出不听课,自己学习,借机补补基础知识,却遭到拒绝。直到他骨折住院,被迫在医院和家里自学了3个月,回校后成绩不仅没有更糟,反而一跃全班前十。

以我的儿子为例,成绩一直排在班级的中间,进入高三后向我提出不听课,想自学,但总被老师发现并批评。我建议他上语文课就自学语文课,不要语文课上去自学数学,儿子按此方法自主学习,甚至作业也不写,却最终考上了985高校。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明确了学习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的,学校、老师、作业、卷子、辅导资料都是进行学习的“工具”。当然,以“学校”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比较适合学习意愿不强,学习习惯不足,自律性较差的学生。

总之,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管理,也是当下“双减”政策倡导的内容。学生和家长应该从培养自学能力入手,不要指望学校和补习班能把成绩提高,从现在开始,越早意识到这一点,学生就能越早地进入高效学习中。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中学老师为何看似辛勤劳碌,实则很轻松? 网址:http://www.jrxk.cn/view/250946.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白杨树下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