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恋爱节奏”不一致会对关系有什么影响?
“恋爱节奏”不一致会对关系有什么影响?
策划、撰文 / 47
专业支持 / 米兰达
编辑 / KY主创们
大家好,我是47。话说,你们谈恋爱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两个人恋爱节奏不一致”的情况?比如:
你觉得可以接吻了,对方连牵手都还嫌太早?
你想啪啪啪,对方却觉得时机未到?
你打算同居,对方觉得你们的关系,离同居还早着呢?
又或者是,你觉得谈一年就该考虑结婚了,对方觉得至少要3年以上才考虑?
......
诸如此类的“节奏不一致”情况,可能会发生在亲密关系的各个阶段。而且,即便是节奏一开始无比契合的两个人,也可能处着处着就发现,自己和对方的节奏似乎变得不一致了。
那么,我们常说的“恋爱节奏”,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相爱的两个人,会出现不一致的节奏?这对关系有什么影响,又该如何解决?别急,我们将分上、下两期来回答大家的问题。
今天,我们先来聊聊,恋爱节奏不一致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两个人恋爱节奏不一致,其实和一个关键因素有关,叫做“亲密关系中的阈值(threshold)”。
亲密关系阈值,最早在2019年由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Paul Eastwick提出,指的是每个人心里对于执行某个行为的要求,比如达到什么程度可以牵手,什么程度可以亲吻等。在亲密关系中,阈值越高节奏越慢,阈值越低节奏越快。所以说,如果两个人阈值差异较大,就会产生“恋爱节奏不一致”的感受。
举个例子,假设A和B是一对情侣, A的性爱阈值是30分,B是70分。也就是说,A认为两个人的关系只要达到30分就可以啪啪啪,而B则要达到70分才行。那么,当A达到30分,想发生性关系时,B还没有到达70分,拒绝发生性关系。这时,两人的节奏就不一致了。
常见的亲密关系阈值主要有:确认关系阈值、牵手阈值、拥抱阈值、接吻阈值、发生性关系阈值、订婚阈值、结婚阈值、关系结束阈值等等。每个人划分的颗粒度不同,有的人可能划分得更细,还有“官宣阈值”“见家长阈值”“一起旅游阈值”等,有的人则可能划分得粗略一些。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阈值不是永久不变的,会随着个体对亲密关系评价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热恋期,人们对关系的评价会直线飙升,此时“分手阈值”可能是20分甚至更低。但随着相处时间变长,对关系评价降低,你可能会越来越讨厌对方,“分手阈值”就会升高,也许会觉得40分就该分手了。
此外,遇到不同的人时,我们也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阈值。在面对心动对象时,人们确立关系的阈值就会变得很低,遇到不那么喜欢的人时,阈值可能就会高得离谱。
那么,除了对伴侣的喜爱度,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阈值呢?
这个世界上,几乎不存在恋爱节奏完全一致的人。人与人的阈值之所以不同,主要受这5个因素影响:
1)先天的基因差别,决定着我们的阈值存在差异。
一个人的恋爱阈值可能和基因有关。Day等人(2016)通过对近13万例基因的研究,发现了38组与“初次性交时间”有关的基因组。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基因的携带者可能倾向于追求感官刺激和高风险行为,甚至在成长早期就奠定了高风险性行为模式。
也就是说,有些人的基因天生更“开放”,有些人可能更“保守”。基因更“开放”的人,亲密关系阈值可能较低,因为ta们追求刺激的体验,对性行为等重要亲密事件的开放度更高。而基因“相对保守”的人,追求稳步推进的关系,阈值较高。
此外,Zietsch等人(2010)也指出,基因的确会通过影响一个人性格特质,塑造亲密关系表现。基因会影响一个人在冲动性(impulsivity)、外向性(extraversion)和精神质(neuroticism)水平,在这些方面突出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更开放,阈值较低,反之则会更保守,阈值较高。
2) 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应着不同的阈值高低。
依恋类型依旧是与恋爱行为密不可分的因素。根据人们在关系中的焦虑感和回避感,Barthlomew(1998)提出了成人的四种依恋类型,分别对应不同阈值。
安全型:容易与人亲密,不担心被抛弃。因此,安全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的阈值,不会过高或过低,整体呈现正常走势。
痴迷型:渴望与人亲密,但恐惧被对方抛弃。Ta们迫切需要发展与伴侣的关系,来确认伴侣的爱。因此,ta们的阈值会比较低,以满足推进关系的需求。
恐惧-回避型:期待亲密又害怕亲密,需要对方用行动来证明爱。所以与痴迷型相反,恐惧型的人会故意抬高阈值,来“考验”对方。
疏离-回避型:觉得与人亲密是不舒服的,难以信任和依赖他人。因此,ta们在亲密关系中的阈值普遍来说会比较高,很难往下一阶段推进。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虽然依恋类型的确会影响阈值,但阈值也会随着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焦虑型依恋者,随着关系趋于稳定,ta们的焦虑感减退,阈值也会有所调整(Crowell, 2016)。
3) 个体自尊水平,与恋爱阈值紧密相关。
自尊水平指的是我们对自己价值的总体评价,也包含这一过程中我们所获得的感受(Brandon, 1969)。
自尊水平高的人,对自我价值有客观的认知,对亲密关系抱有合理期待。因此,ta们的阈值不会过高或过低。但自尊水平低的人,对自己抱有非常负面的看法,认为自己是不够好的、不值得被爱的(André & Lelord, 2011)。因此ta们在亲密关系中的阈值,可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
极端高阈值:担心自己配不上对方,害怕感情没有好结果,所以设立很高的阈值,不敢推进关系。
极端低阈值:虽然也对自我价值不确定,但更害怕被对方拒绝或抛弃(Kirkpatrick & Ellis, 2007),会努力去满足对方的需求。因此ta们的阈值很低,甚至没有阈值,而这也伴随着被“pua”的风险。
4)在亲密关系中遭受过的挫折,也会影响阈值。
亲密关系挫折会影响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对爱情的信念,甚至改变人格。通常来说,在亲密关系中受过挫的人,更可能有较高的阈值。
Allemand等人(2015)曾对526名男女进行性格测量,结果发现,离婚男女在外向性、依赖度和信任感方面的得分都有所降低。研究人员认为, 经历了感情挫折的人,或许更倾向于认为感情是一件不稳定、不长久的事,因此ta们在进入新的亲密关系时,可能提高阈值来考察对方,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但是,这种“防御式高阈值”也会随着关系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关系趋于稳定,受过的创伤会在关系中慢慢被治愈,阈值也会有所下降(Charlot, 2019)。
5) 每个人的恋爱阈值,还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
人们亲密关系阈值上的差异,在两性中有特别明显的体现。研究人员曾对87名男性和110名女性进行阈值测量,发现女性在亲密关系中的阈值几乎都高于男性,但是在不同事件上略有差别,比如两性在“亲吻”的阈值上差异较小,但在“发生性行为”这件事上,女性的阈值则明显高于男性的(Bentler, 1968)。
两性阈值差异,也许一定程度与生物性有关,但主要还是受社会环境影响。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两性已经趋于平等,但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女性仍然较多的受到“保守教育”,比如女孩子要矜持、不能太主动等等,而男性很少受到这样的教育,甚至可能被施以“激进教育”,比如男生要更主动、要敢于追求等。
社会大环境对阈值的影响,除了性别,还有个体成长的环境、家庭背景、接触的人群等等。总体来说,一个生活在观念更开放环境中的人,ta在亲密关系中的阈值会相对较低,恋爱节奏更快,而在更传统保守环境中长大的人,阈值会相对较高一些,节奏也更慢(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如此看来,由阈值不同导致的“恋爱节奏不一致”,似乎是大多数伴侣都会面临的一件事。那么……
恋爱节奏不一致一定会导致冲突吗?
节奏不一致在什么情况下会威胁关系,什么情况下是安全的?
当两个人出现节奏不一致,关系面临挑战时,该怎么办呢?
我们会在下期为大家解答!未完待续……
今日互动:你遇到过和对方恋爱节奏不一致的情况吗?来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吧!
References:
Allemand, M., Hill, P. L., & Lehmann, R. (2015). Divorce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cross middle adulthood.Personal Relationships, 22(1), 122-137.
André, C., & Lelord, F. (2011). L'estime de soi: s' aimer pour mieux vivre avec les autres. OdileJacob.
Barthlomew, K., & Shaver, P. R. (1998). Methods Of Assessing Adult Attachment: An ?ntegrative Overview: In Simpson JA, Rholes WS.
Branden, N. (1969). The psychology of self-esteem: A new concept of man's psychological nature (Vol. 1). Los Angeles, CA: Nash Publishing Corporation.
Charlot, N. H., Balzarini, R. N., & Campbell, L. J. (2019).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omantic rejection and change in ideal standards, ideal flexibility, and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Social Psychology.
Crowell, J. A., Fraley, R. C., & Roisman, G. I. (2016). Measuremen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dult attachment.Handbook of attach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3,39.
Day, F. R., Helgason, H., Chasman, D. I., Rose, L. M., Loh, P. R., Scott, R. A., ... & Perry, J. R. (2016). Physical and neurobehavioral determinants of reproductive onset and success.Nature genetics, 48(6), 617-623.
Eastwick, P. W., Finkel, E. J., & Simpson, J. A. (2019). Relationship trajectories: A meta-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theoretical applications.Psychological Inquiry, 30(1), 1-28.
Kirkpatrick, L. A., & Ellis, B. J. (2007). An evolutionary-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self-esteem: Multiple domains and multiple functions. InBlackwell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Interpersonal processes(pp. 409-436). Wiley Blackwell.
Zietsch, B. P., Verweij, K. J. H., Bailey, J. M., Wright, M. J., & Martin, N. G. (2010).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risky sexual behaviou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ersonality.Behavior genetics, 40(1), 12-21.
Bentler, P. (1968). Heterosexual behavior assessment—I. Males.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6(1), 21–25.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恋爱节奏”不一致会对关系有什么影响? 网址:http://www.jrxk.cn/view/251661.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Know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