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处在婚恋中的人比单身人士“高人一等”?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处在婚恋中的人比单身人士“高人一等”?
策划 / 二狗子
撰文 / 二狗子、曹明然
专业支持 / 眸眸、米兰达
编辑 / KY主创们
春节假期,我的一个好朋友却频繁地唉声叹气。
在我的身边,存在类似情况的朋友亦不在少数:
Ta们出于各种原因,当前处在单身的状态下。忙于工作、生活的ta们,日常却处处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单身歧视(Singlism)”。
cr.微博广场
一边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一边是对独自美丽的渴望。仿佛到了适婚年龄却不结婚,这个人就是毫无疑问地被“剩下”。
cr.微博广场
“单身意味着落寞,亲密关系仿佛是幸福生活的标配”。
这样的歧视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它的根本矛盾在哪里?我们该如何面对单身歧视?
来看今天的文章。
尽管我们对单身文化的包容度已经相对变高,不过在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婚姻仍然是地位的象征和成功的标志(Silva, 2012)。
无论你是否单身,无论你有无因单身被“歧视”的经历,日常生活里,只要稍加留心,我们就能察觉到来自各方的、对于单身人士的“恶意”(DePaulo & Morris, 2006):
cr.微博广场
“孤寡”“单身狗”这样的词汇,也早就变成了单身人士们的日常自嘲:
可是,为什么一个单身的人,就要被称作是“被剩下”“孤寡”的呢?
这些在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实质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
恋爱,比单身更为“高级”;
处在亲密关系中的人,有资格去评判单身人士的个人生活。
我们无意批判发出这些语言的人们。因为在日常语境里,这些话更像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轻松调侃。
被嘲弄的人未必觉得自己被冒犯,说出这些词汇的人也未必希望在主观上对对方展现出恶意。
可这并不意味着“本该如此”,这种“理所当然”的发生,出于长久以来,社会对于“单身”负面印象的潜移默化:
陷入这套逻辑的非单身人士会歧视单身者,因为拥有“美好亲密关系”的自己,理应拥有赞颂爱情的资格;
而认同这样观念的单身者们也会歧视自己——ta们为自己单身的状态感到灰心丧气,因为ta们知道,“是否单身”会成为别人评价ta们的标准之一(Depaulo, 2017)。
久而久之,这些单身者们会更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进而影响其他的社会关系,和周围人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离(Srivastava et al., 2009)。
到这时,“单身歧视”这件事,实质就已经和单身与否无关了。
那么,是不是在进入一段恋爱关系之后,单身歧视者们就能脱离苦海了呢?
多伦多大学社会心理学的Stephanie S. Spielmann博士与她的同事在2013年发表了一篇关于“单身恐惧”的研究。结果表明,单身歧视会影响个体对现有亲密关系的依赖程度,以及是否要分手的选择。
Ta们常常会在关系中表现得更愿意去迁就对方,即便在关系中感到不适,ta们可能也会认为:比起回到单身状态的痛苦,现在的问题不值一提。
也就是说,受单身歧视影响的人会更有可能被束缚在一段满意度不高的亲密关系中(Spielmann et al., 2013)。
既然单身与否并不是发生单身歧视的根本原因,那么,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单身歧视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名为“社会时钟(social clock)”的概念。
Marks和Lambert认为(1998),在社会中有一种近似于“共同时钟”的东西存在。它是社会对于我们不同年龄段的期待。对生活在中国的我们来说,它可能是6岁上小学,20岁谈恋爱,30岁有车房……
当一个人迎合着这种期待生活,ta便会更容易获得一系列社会认可,人们会认为这样的生活是“好的”“幸福的”;反之,则要承受来自社会时钟的压力。
对那些崇尚社会时钟的人来说,适婚年龄单身人士的存在,是对于自己所遵循的传统婚姻和家庭意识形态的挑战。久而久之,单身就变成了对一个人的负面评价(Crandall & Warner, 2005)。
其中更为极端的一些人,便会采用攻击单身人士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对婚恋关系的信念是正确有效的。
很多时候,这些攻击早已超出了“单身”本身。
这会让单身者进而怀疑自身的价值:自己是不是因为丑/矮/性格有问题,才会单身?我真的值得拥有一段美好的感情吗?
这种恶意,有时还能分出三六九等。
Slonim等人的实验(2015)显示,自主选择的单身者会比非自主选择的单身者给人留下更负面的印象,但同时,ta们也会被认为更有能力取得成功。
又比如对女性而言,这种歧视往往更甚。她们往往在社会传统叙事语境里扮演着母亲、妻子的社会角色,当拒绝与异性建立婚恋关系,她们便会被变本加厉地敌视、羞辱。
cr.中央电视台2021春节联欢晚会 小品《每逢佳节被催婚》
单身歧视始于单身,却又不止于单身。
在一些人看来,自己之所以能在婚恋市场中“取得成功”,是“雄竞”“雌竞”获胜后的战果;单身者之所以“竞争失败”,是因为ta们性吸引力低下、没有求偶价值。
仿佛进入一段婚恋关系是被他人所爱的唯一证明,而单身者就只能是没有朋友、没有家人、没有感情寄托的可怜虫。
Ta们实质厌恶的,是在关系之外,那个或被认作“失败”的自己。
想要拆解“单身歧视”者对于单身状态的负面观念,首先要从打破我们身边的“单身劣等”论调开始。
发言一
人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就应该结婚,等年纪大了你就懂了!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把亲密关系和婚姻描述成人生的一些必要事件。似乎如果从未进入过丈夫/妻子的角色,人生就会是不完整的。
事实上,研究发现,一直保持单身的被试比起已婚被试,更容易认为自己更加自主,并且经历了更多的个人成长(Marks & Lambert, 1998)。
没有亲密关系,并没有成为ta们成长的阻碍。
发言二
总归要结婚的,难道还能一辈子单身吗?
确实有部分人将单身当做下一段恋情开始前的过渡阶段。不过,ta们中也有很多人是single at heart(内心单身)。Ta们把单身作为自己的生活状态,享受自己一个人不依赖他人生活的感觉。
这样的单身,实际是和亲密关系一样重要和舒服的状态,并不只是一种“无奈的间歇期”(DePaulo, 2017)。
发言三
这种想法太自私了!要是地球上每个人都像你这样,那人类早就灭绝了!
这种迷思在单身女性身上更加严重,特别是一直未婚并且没有孩子的女性,她们经常被看做是自私的群体(Lees, 1999)。
与大多数人的想法相反,单身并不与自私和自我中心挂钩。Roona Simpson在她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博士研究中,采访了37位一直未婚、并且现在依然保持单身的女性。大多数被访都长期照顾着自己的父母,并且从来没有感觉到照顾ta们是一件麻烦的事情(Simpson, 2016)。
发言四
你就是因为性格太孤僻,才找不到对象。
恰恰相反,单身的人比处于关系中的人普遍来说拥有更大的社交平台、更多朋友。Ta们与朋友、邻居、家人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质量更高(Gillespie et al., 2015)。
发言五
一直不结婚,到老了都没人照顾你!
一个人的圈子并不仅限于ta的伴侣。家人、朋友、同事、邻居都是单身者们生活圈子的一部分。在独居老人的生活中,朋友甚至比家庭的角色更加重要。
一项针对65岁及以上独居女性的研究表明,亲密的友谊能更好地帮助她们预防孤独(Eshbaugh, 2009)。还有大部分人表示,在养老机构结交的朋友们,对ta们的情感需求产生了积极影响。Ta们表示,自己愿意对这些朋友的身心健康负责;同时,ta们自己也依赖着这些朋友(Aday et al., 2006)。
单身的老年人同样可以在这样的生活和社交中得到快乐,而不是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孤独。
说了这么多,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人们免受单身歧视的影响呢?
有。只是,这种改变往往并不轻松。
很多时候,“单身歧视”并不完全受我们控制。比如在父母生活的年代,不结婚生子会被人们视作另类。为了跟上社会时钟,ta们很容易产生“婚恋至上”的想法(Byrne & Carr, 2005)。
当ta们自己养育子女,这样的观念又会被作为给小辈的至理箴言,传递给下一代人。如果不是生活在现今,我们甚至不会意识到这些事情的发生有何不妥。
所以,我们鼓励所有人在真实的觉察中获得力量。
我们在这里讨论单身歧视,并不仅仅是为受其影响者正名。更重要的是:无论此刻的你处于哪种情感状态,自主选择的单身或恋爱,都不应遭遇无故的敌意。
你可以问问自己:
如果不考虑外部条件,我理想的情感状态是什么样的?
我目前的情感状态,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理想?我是否对此感到愉快、充实?
在这个过程里,比起“哪个选择更加恰当”,“我是怎么想的”更为重要(Tartakovsky, 2018)。它会帮助你实现自我坚定,带着柔软的、感恩的心回归生活。
如果你最终发现: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正是你发自内心的愿望(desire or intention),并且你能够做到安然和自己相处,那么无论你是选择再与另一个独立的灵魂建立联结,还是在精神上自给自足,就都无可厚非了。
但如果你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到:你可能处在一种不健康的情感状态中。那么也不用着急分手或恋爱。你可以进一步想想:
是什么让你接受了那些不符合理想的部分(价值观、当下真实的需要、他人的期待……)?
有没有可能,你的单身或恋爱实际是在逃避一些本该面对的问题(低自尊、在过往恋爱中受过伤害……)?
有时,我们仅仅是需要用充分的觉察,来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选择。
生活并不是一款闯关游戏,不存在条件分明的Bad / Happy Ending,你所拥有的任何经历或关系,也绝非让人一键满级的经验宝器,亲情、友情不能,爱情也一样。
否则,关系之外的你,又会是谁呢?
我们建议大家发展出更加多元的情绪关系,努力向更多不同的人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不是把自己的感情重心放在某几个人身上。当我们将自己的情绪价值来源多元化,我们便不用再慌忙、焦虑、恐慌。
放下单身歧视的我们,需要结成一个新的联盟。如果此刻我选择进入或告别一段关系,那只会是因为我想这么做。
假以时日,我们会创建出一个让每个人都更幸福和舒适的社会。
以上。
今日互动:你在生活中经历过“单身歧视”吗?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观点。
References:
Cheung, E. O., Gardner, W.L., & Anderson, J. F. (2015). Emotionships: Examining people’semotion-regulation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for well-being.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6(4),407-414.
DePaulo, B. M., & Morris, W. L. (2006). The unrecognized stereotyping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singles.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5, 251-254.
Silva, J. M. (2012). Constructing adulthood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77, 505–522.
Srivastava, S., Tamir, M., McGonigal, K. M., John, O. P., & Gross, J. J. (2009). The social costs of emotional suppressio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transition to colleg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6(4), 883-897.
Spielmann, S. S., MacDonald, G., Maxwell, J.A., Joel S., Peragine, D., Muise, A., & Impett, E. A. (2013). Settling forless out of fear of being sing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05, 1049-1073.
Marks, N. F., & Lambert, J. D. (1998). Marital status continuity and change among young and midlife adults: Longitudinal effects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ournal of family issues,19(6), 652-686.
Crandall, C.S., Warner, R.H. (2005). How a prejudice is recognized.Psychological Inquiry,16, 137–141.
Slonim, G., Gur-Yaish, N., & Kat, R. (2015). By choice or by circumstance?: Stereotypes of and feelings about single people.Studia Psychologica, 57(1), 35–48.among young and midlife adultslongitudinal effects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ournal of Family Issues,19(6), 652-686.
Crandall, C.S., Warner, R.H. (2005). How a prejudice is recognized.Psychological Inquiry,16, 137–141.
Slonim, G., Gur-Yaish, N., & Kat, R. (2015). By choice or by circumstance?: Stereotypes of and feelings about single people.Studia Psychologica,57(1), 35–48.
Simpson. (2016). Singleness and self-identity: The significance of partnership status in the narratives of never-married women.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33(3), 385–400.
Simpson, R. (2003). Contemporary spinsters in the new millennium: Changing notions of family and kinship.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Gender.
Gillespie, B. J.,ever, J., Frederick, D., & Royce, T. (2015). Close adult friendships, gender, and the life cycle.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32, 709-736.
Trimberger, E. K. (2005). Friendship networks as a source of community and care.The new single woman,229-253.
Heymann, Jody. 2000. The Widening Gap: Why America’s Working Families Are in Jeopardy and What Can Be Done about It.
NewoByrne, A., Carr, D. (2005). Caught in the cultural lag: The stigma of singlehood.Psychological Inquiry,16, 84–91.
Eshbaugh. (2009). The role of friends in predicting loneliness among older women living alone.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35(5), 13–16.
Aday, Kehoe, G. C.,& Farney, L. A. (2006). Impact of Senior Center Friendships on Aging WomenWho Live Alone.Journal of Women & Aging, 18(1), 57–73.
Byrne, A., Carr, D.(2005). Caught in the cultural lag: The stigma of singlehood.PsychologicalInquiry, 16, 84–91.
Tartakovsky,M.(2018).from
https://psychcentral.com/blog/6-ways-to-become-more-independent-less-codependent/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为什么有人会认为,处在婚恋中的人比单身人士“高人一等”? 网址:http://www.jrxk.cn/view/252146.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Know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