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东晋大臣伏滔,活灵活现地示范了何谓“受宠若惊”

东晋大臣伏滔,活灵活现地示范了何谓“受宠若惊”

MY分享站 2022-04-06 浏览55次
东晋大臣伏滔,活灵活现地示范了何谓“受宠若惊”的头图

孝武在西堂会,伏滔预坐。还,下车呼其儿,语之曰:“百人高会,临坐未得他语,先问:‘伏滔何在?在此不?’此故未易得。为人作父如此,何如?” ──《世说新语.宠礼》

如果你没有见过受宠若惊的情景,就来细读这篇文章;如果你不能体会受宠若惊的心境,也来细读这篇文章。

文中的伏滔(约三一七~三九六)字玄度,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晋元帝建武初年至孝武帝太元末年。他从小就以才学闻名,州里举秀才和辟别驾都不就,后出任大司马桓温参军。桓将军对他十分赏识,每次宴集都让他陪同,后来还因在桓温平寿阳中有功而封侯。桓温死后伏滔又深得孝武帝司马曜的器重,朝廷重大集会还是少不了他。

一次孝武帝在宫殿西厢大会群臣,伏滔也在应诏之列。刚一散会,伏滔便匆匆驾车回家,刚一到家,便急急忙忙跳下车来,急切地把儿子叫到身边对他说:“今天西堂百人的重臣大会上,皇上才坐下什么话都未说,一开口就问身边侍臣说:‘伏滔在哪儿?他来了没有?’能被君主如此宠爱,这实在是太难得了!做父亲能做到这个份上,怎么样?”

伏滔被皇帝眷顾后的神情意态,只用寥寥五十多字的短文,便勾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还,下车呼其儿”,两个短句写了伏滔集会后做的三件事──急忙回家,急忙下车,急忙呼儿,表现了伏滔按捺不住的喜悦;“百人高会”是他向儿子渲染集会的盛况,以场面的盛大和隆重,凸显自己受宠的隆恩;“先问:‘伏滔何在?在此不?’”转述皇帝集会时的问话,为的是表明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何等重要;“此故未易得”五字,则表现他自己对皇帝恩宠是何等看重;“为人作父如此,何如?”更是在儿子面前炫耀自己受宠后的得意。从这段谈话中,不难想象他在儿子面前是如何绘声绘色,如何手舞足蹈,也不难想像听到皇帝问到自己时,他内心是如何激动狂喜;更不难想像他回家路上,想与家人分享受宠喜讯是如何急不可耐!

作者并没有直接写伏滔如何受宠若惊,也没有直接描写他受宠后的心境,而是通过他匆匆回家的细节,通过他对小儿的言谈,来表现人物的个性与心理,来让读者想像人物的口吻和神态。作者更没有站出来直接进行褒贬,只是描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读者自然就会心生好恶。只用短短几行文字,人物就刻画得声情并茂,作者完全不动声色,文章却力透纸背。

文章中伏滔在小儿面前的模样,即使不是小人得志,也多少有点小器易盈,相信谁见了都会觉得他恶心。不就是被皇帝随口问了几句吗?何至如此得意忘形?“才学”是那样高深,为人又是这样卑微,反差之大使人跌破眼镜。〈正淮〉上下篇对天下大势的审视,对国家治理得失的剖析,表现了国士的胸襟和见识,而这则小品中受宠若惊的样子,又活脱脱地流露出一副妾妇心态──得宠便骄,失宠则怨。

不过,纵观伏滔个人的一生,他绝不是屈节求荣的小人;纵观中国古今的书生,像伏滔这样的读书人比比皆是。即使笑傲王侯的伟大诗人李白,有时也以与侯王交往为荣:“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流夜郎赠辛判官〉)接到皇帝诏书后他比伏滔更加得意忘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哪怕是另一位博大深沉的诗人杜甫,照样把皇帝的赏识当作莫大的荣耀:“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往时文采动人主,今日饥寒趋路旁。”(〈莫相疑行〉)三大礼赋被唐玄宗欣赏这件事,杜甫在诗中不知自吹了多少遍,他在老来写的诗中还忘不了再自夸一番:“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壮游〉)

虽说儒家高扬“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韩愈〈原道〉),道家强调“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这些主张当然都非常之好,但它们的调子又都唱得非常之高,完全“无待于外”的只有“神人”,希望得到别人肯定赞誉属人之常情,更别说希望得到皇帝赞誉了。也许那些反社会和反皇权的人例外,他们把社会的肯定和皇帝的褒奖视为耻辱。

李白得到皇帝的诏书就仰天大笑,后人一直把这当作笑谈或美谈,伏滔受宠于皇帝而欣喜若狂,为什么人们反而觉得俗不可耐呢?李白的得意忘形中有几分坦荡和率真,伏滔在儿子面前的骄矜之色未免失态。李白俗得如此坦然,所以人们感觉他不俗,伏滔当众藏藏掖掖,在儿子面前又自命不凡,所以他“一说便俗”。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东晋大臣伏滔,活灵活现地示范了何谓“受宠若惊” 网址:http://www.jrxk.cn/view/254880.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MY分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