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第二个黑匣子较为完整!为何不将黑匣子的材料运用到机身上?
第二个黑匣子较为完整!为何不将黑匣子的材料运用到机身上?
据央视报道,3月27日9点20分左右,在“3.21”事故东航客机撞击点,正东偏南5度40米处,深1.5米的土层中,一个橙黄色金属罐体被挖出来,从画面可以看到,这个罐体保存较好。
经专家确认,这就是“3.21”事故东航客机的第二个黑匣子,也就是记录着各项飞行参数的“飞行数据记录仪”。
在这之前,3月23日下午,记录着驾驶舱内各种声音的第一个黑匣子就已经找到了。从画面上看,第一个黑匣子的罐体结构也相对完整。
根据飞机的航迹信息来看,飞机以极快的速度坠落,残骸深入地下20米,机身严重解体。而黑匣子在巨大的冲击下,还算完整。因此,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不把黑匣子的材料运用到飞机上?这样飞机也就能较为完整,从而保证乘客安全。
问题一出现,很多人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表示太重飞不起来;另一类表示造价太高了或者技术难以实现。其实,这些都并非主要原因。
如果飞机坚不可摧,结果会如何?
实际上,一架飞机俯冲向下,以极快的速度坠落。对于乘客来说, 无论飞机是用什么材料打造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事故结果的决定因素是我们的身体够不够强壮,而不是飞机坚固不坚固。
先思考一个简单的例子:处于万米高空的飞机中有辆坦克,人坐在坦克中,坦克与飞机一起坠毁。坦克中的人能安然无恙吗?
我们以一架大型客机为例。假设它以200m/s (720 km/h) 的速度垂直坠落撞向一座山,你坐在离机头50米远的位置上。当飞机撞山后,机体从机头开始会逐渐被挤碎。同时你的身体会从相对山体200m/s的速度到静止,即瞬间减速至零。如果将这个过程看作匀减速,方程很容易求解:(可以跳到下一段,直接看结果)
(位移x=50m,最终速度V=0,初始速度V0=200,t为时间,a为加速度,)
代入后得到方程:0=200+at;50=200t+1/2at?,解得t=0.5s,即0.5秒,加速度a=-400m/s?,即约为40g。
通过方程求解可知,在飞机撞击的过程中,整整半秒内,人体经历了超过40g的减速。这是什么概念呢?
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加速度为6个g,超过了就会出现恶心、耳鸣、眩晕等情况。航天员的过载训练为8g。在央视栏目《为了飞天的梦想》中,航天员陈冬描述了8g过载训练时的感受:
你会感到你的胸腔被压扁,肋骨都被往下压了一部分,肚子那肯定就已经被完全压扁了,脸上的肉也使劲往下压。从监控上看,你的整个脸是变形的。如果把你承受8g时的照片拿去给别人看,别人是认不出来你的。
人体只能短时间内承受9g,因为这种情况下人体的心脏已经无法完成血液的循环。很难想象过载达到40g时会怎么样,或许内脏会乱成一锅粥,肺会爆炸。
无论飞机用的是什么材料,只要发生俯冲坠落,撞击时都会经历从高速状态到静止的过程。假设我们把飞机外壳换成高科技合金、复合材料,飞机可能不会发生解体,爆发或者火灾。我们可以进一步假设,飞机内空无一物,因此不会有任何东西砸伤你。
最终结果就是你在坚不可摧的飞机内,坐在坚不可摧的座椅上,绑着坚不可摧的安全带,承受更大的过载。因为飞机坚不可摧,不会从机头开始化为碎片,而是在飞机撞山瞬间,你的速度也瞬间为零。换句话说:你的“刹车距离”不再是50米,而是近乎为零,因此过载会远远大于40g。
除了过载之外,现实中飞机内还会存在各种各样的东西。例如:行李、笔记本电脑、书、眼镜、手机、食品推车。有些东西可能会以数百公里每小时的相对速度撞到你的身上。
黑匣子为何没事?
据黑匣子的生产商(Honeywell)介绍,黑匣子具有多层保护结构:
装甲层:由特殊的钛合金铸造而成,厚度为0.64厘米,可以承受3400g的冲击力。外面涂上显眼的橙色漆面是为了在事故发生后,更容易被发现。防寒保温层:由厚度达到2.54厘米的干硅材料制成,耐受度达到了1100度,可以保证在火灾中安然无恙。绝缘层:抗电磁干扰,防止事故中数据被破坏。
此外,黑匣子不需要呼吸,因此不需要害怕事故引发火灾产生的烟雾。黑匣子只需要在一次重大事故中保护好存储在其中的数据,而不需要保证自己在事故发生后所有功能都完好。
实际上,黑匣子并非每次都能被找到,或者每次都完好无损。它们常常消失在海底,也常常全目全非、无法恢复。
综上所述:物是物,而人是生命。不能仅仅看到黑匣子的坚固,还需要看到人类在坠机过程中会处于什么环境之中,会承受什么。本质应该是保护乘客,而不是保护飞机。保护乘客的最佳方式是从一开始就避免事情发生,而不是事情发生后如何保护。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第二个黑匣子较为完整!为何不将黑匣子的材料运用到机身上? 网址:http://www.jrxk.cn/view/255385.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科学美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