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你知道吗?输血史上的最大悲剧
你知道吗?输血史上的最大悲剧
血友病人是一个相当凄惨的群体。在20世纪初期,血友病人的寿命很短,大多数病人都会在20至30岁时因内脏严重出血而死。二次大战期间,输血的技术大有进步,血友病人可以透过新的输血浆方法,补充体内缺乏的凝血因子,他们的平均寿命因而提升至约40岁。之后又再出现了更新式的冷冻沉淀品(cryoprecipitate)及浓缩凝血因子制剂(coagulation factor concentrate),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令血友病人的寿命及生活质量都进一步提升。
血友病人本来看似可以走出黑暗,迎来曙光,谁不知等待着他们的是一个更大的恶梦。接下来要介绍的是输血史上最凄惨、最令人痛心的历史。
1980年尾,美国的同性恋社群爆发了一个神秘的疾病,好几位本来健壮的年轻人都得到了卡波西氏肉瘤(Kaposi's sarcoma)或是肺囊虫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这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现象,因为这两个疾病都本应只在免疫力很弱的老年人中出现。科学家最初对此疾病毫无头绪,他们提出过很多猜想,例如同性恋者对肛交时外来的精子产生抗体,又或者同性恋性使用亚硝酸戊酯(amyl nitrite)作为壮阳药引起的不良药物反应。
神秘的“4H病”
1982年初,美国一位接受过浓缩凝血因子VIII制剂的血友病人因肺囊虫肺炎而死亡。有医生认为可能是因为血液制品受到肺囊虫污染,不过由于肺囊虫肺炎太罕见,所以亦有细心的医生提出这可能与同性恋社群中爆发的疾病相关。之后,又多几位血友病人都出现类似的免疫力受损症状,与此同时,不少海地人及静脉注射滥药者都得到相同的疾病。同性恋者、血友病人、静脉注射滥药者及海地人成了疾病爆发初期情况最严重的四个社群,有人甚至把这个神秘的疾病称为“4H病”,4个H分别代表homosexuals、haemophiliacs、heroin users及Haitians。
肛交与使用亚硝酸戊酯在血友病人或海地人中显然是不常见的。串联起这四个群组,新的疾病似乎更像是一个血液传播的传染病。有鉴于此,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与血液制品工业、同性恋者与血友病人的代表展开了一次会议,讨论一下方法去减低新疾病经血液传播的机会,其中包括了禁止同性恋者捐血。
不幸的是,大部分的参与者都提出反对,他们有各自的顾虑。血液制品工业人员觉得尚未有明确的科学证据证明新病可由血液传播,他们自然不想花额外资源去筛查捐赠者,或者改变招募捐赠者的方法。同性恋者觉得禁止他们输血会做成不必要的歧视,加强大众对他们的偏见。血液制品工业人员亦与同性恋者“同声同气”,对他们的意见大表赞同,不过真正的原因是同性恋者是重要的捐血来源,如果禁止了同性恋者捐血,会对血液制品的供应做成重大影响。
至于血友病人,他们则觉得只有几位血友病人得到症状,这可能是长期输血令免疫力受损所致,并不一定与新疾病有关。他们不想与同性恋者扯上任何关系,觉得这样会令他们受歧视,他们又害怕如果血液制品的供应受影响,他们有可能会打回原形,重新回到20世纪初期的状态,出现很多并发症及很早过身。在百般反对下,这些措施最终不了了之。
1982年,虽然大家仍然未知道新疾病的成因,不过还是为它起了个名称,叫后天免疫力缺乏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又根据英文音译为艾滋病。
终于发现了敌人
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人员并没有放弃,他们再接再励,努力寻找科学证据去证实疾病由血液传播。他们有几个重要的发现,例如他们发现新疾病的患者有很多都有抗乙型肝炎的抗体,代表他们接触过乙型肝炎病毒,而乙型肝炎病毒是已知的血液传播疾病。这也为输血界带来了一个原始的方法去筛查新病。基于抗乙型肝炎的抗体与新的艾滋病相关,那么只要把带有抗体的血液排除,理论上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另一方面,他们也掌握了更确实的证据去证明疾病由血液传播,一个20个月大的小童在接受了输血后得到了艾滋病的症状,而其中一位捐血小板给他的捐赠者其后又证实患上艾滋病。
到了1983年,两个分别来自法国及美国的研究团队发现引起这个怪病的原凶,两个团队分别把病毒命名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 associated virus, LAV)与人类嗜T淋巴球病毒三型(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 3, HTLV-III)。最终,原来他们发现的病毒属同一种病毒,病毒名称之后被统一成今天所用的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
到了这时候,医学界终于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之后,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加热灭活的方法去消灭浓缩凝血因子制剂中的病毒,输血界又陆陆续续引入不同的方法去预防HIV的传播,包括更严谨的捐赠者筛选及新式的病毒筛查技术等。这些措施很快就成效显著﹐在美国,1985以后出生的血友病患者都没有再因输入浓缩凝血因子制剂而感染到HIV。不幸的是,1981至84年这短短几年间的传播个案却是灾难性且无可逆转,美国接近一半的血友病患者都被感染了HIV,并且大部分都在未来的十年内死亡,这简直是一个毁灭性的屠杀。
其实,很多不同的血液病人都需要接受输血,例如血液癌症病人或者重型地中海贫血症患者。为何唯独血友病人成了重灾区呢?原来浓缩凝血因子制剂是由过万个捐赠者的血浆混合提炼出来的,因此只要有少数的捐赠者受病毒感染,制造出来的制剂就会全受污染。再者,为了应付如此庞大的需求,血液制品工业界把捐赠者的限制设得很松,有些捐赠者甚至可以获得金钱回报。这样的一个如“卖血”般的做法,自然非常危险,它可以吸引到很多有高危因素的捐赠者,例如囚犯、酒者、滥药者。加上当时未有可靠的科学方法去筛查HIV,一爆发起来自然一发不可收拾。
卖血的悲剧
虽然这个故事非常令人痛心,但世上有很多既自私又愚蠢的人依然未有学会历史教训,令这些可怕的人祸继续上演。如中国河南在上世纪90年代流行到非法血站“卖血”赚钱,还有诸如“要想奔小康,赶紧卖血浆”之类的宣传语等等。
当时这些非法血站的血贩子,对血液采集和处理方式非常落后,简直可以用可怕来形容,不单重用针头去在卖血者身上采血,甚至在使用离心机抽血浆时会直接把上一位捐赠者的血液输回新的捐赠者体内,又再把这位捐赠者的血输回下一位捐赠者体内。这些可怕的做法当然会做成艾滋病的疯狂传播。河南及其他的一些农村地区都相继出现了所谓的“艾滋村”,也就是说整条村的大部分村民都是艾滋病人。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你知道吗?输血史上的最大悲剧 网址:http://www.jrxk.cn/view/256299.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MY分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