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古代戍边将领,手握兵权,为什么很少造反?
古代戍边将领,手握兵权,为什么很少造反?
恰恰相反,古代就是因为边墙兵乱,才在宋朝就开始完成以文抑武的制度革新,才给你“感觉”古代边兵很少造反。
外国掌握军事势力的将领造反,至今在第三世界国家都还是主流,至于是不是边将到不一定,不过边将更容易获得资源和人望,这是肯定的,你要他抵御外敌,把自己最好的资源给他,这是应有之义,后来他是否利用这种资源造反,只取决于他的忠诚。
我们国家历史长,被这个问题纠结到宋朝,才出现了文官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后来抑武的副作用,北宋南宋和明,也都吃尽苦头,但是满清入主中原后,以弓马为傲的满人,居然还是捏着鼻子接过以文抑武的盘,这就不得不说,这个我们今天看来,副作用相当大,相当恶心的古典文官制度,在古代,肯定已经是统治阶层没得选的唯一选项,事实上也正是北宋之后,我国边将造反的例子几乎绝迹。那么文官制度之前,那些君臣相制的帝王术经验就放弃了吗?没有,那一套东西被文官们变本加厉的用在武将身上,过去的帝王玩这一套,还有点羞羞答答不好意思,最起码明面上要装的很大度,我是明君我不会嫉妒贤能,比方唐太宗和李靖,古代一些大臣要避嫌朝堂纷争,就回家闭门不出,装鸵鸟,李靖比他们厉害,回家归回家,他不闭门,成天成夜把家里门都开着,意思是你们看吧,我什么见不得人的都没有。到了北宋,文官开始替皇上干这事了,他们怕什么?有着一心为国的道德制高点,就可以把这事做到毫无底线儿不用负任何责任,狄青,从西夏边境给召回京城,也学着李靖天天开门在家待罪,然而没用,时代不同了,不是皇帝自己要做这事,装也要装的要点脸,是文官们口笔杀人诛心,最后一代名将狄青,算是给吓死在自己守护的这个国家的京城当中。
边将造反这件事,让大家看到成功案例较少,还有一个原因,是边将直接造反,在我们这个大国不太现实,缺少一个积累军力和人望后,自己综合实力升华的阶段,边将在小国可以直接造反,在大国则还需要进中枢去整合一下上层政治势力,在大国之中,这一步没做到位,结果就类似于安禄山,只是替人做嫁衣,还会引起群起而攻。我们的历史上,彼时军力战力最强的项羽啊,李存孝啊,最后都是给磨死的,古典农业社会,边将军力再强,开头三板斧打完,就要开始面对各地地主势力的反扑,这些掌握着粮食和大量农家子弟的势力,才是我们国家古代政治势力的终极BOOS,怎么在上层政治中,争取到这个势力的足够支持,远比边军那点战力重要。
你看我们看到的隋唐两朝,似乎是两朝天下,实际杨李两家,都是原北周八柱国之一,隋杨一朝,一共才多少年?到杨广手里,已经可以压榨国力,掘运河,三征高丽。隋末乱世,号称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处尘烟,最后却尽归太原李家。那么这两朝在北周八柱国时期打下的上层人望基础,对于他们获得天下有多重要,就可想而知。我们历史主流观点,每朝最后的动荡,都是起于被逼反的农民起义,最后却必然归属最善于整合地主势力的那位王者,那么边军边将造反,其实对我们这种大国而言,最多也就是替代一场农民起义,毕竟边军再强,也不过国之一偶,跟那种席卷天下的农民起义的破坏不好比,但结果却是一样,成功的关键,是看最后对地主势力的整合,跳过了这一步,直接起事,都死的很难看。其中著名的两位死者,就是安禄山和吴三桂。
文官制度的出现,就是掐死武将从边军积累人望,进入中枢后,整合地主势力的道路,现代社会的文官制度内核当中还是有这个影子,所以说这个制度,对大国强国来说,是个好制度,只不过我们古代就弄出这套制度后,运行机制非常粗陋,产生阉割尚武精神的巨大副作用,进入现代社会后,道理大家都懂,只不过这其中的分寸拿捏,就是考验一个国家上层的硬杠杠了。
来源:搜狐网 作者:鹰隼试翼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古代戍边将领,手握兵权,为什么很少造反? 网址:http://www.jrxk.cn/view/257414.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鹿豹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