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朱震亨:从“大侠”到名医
朱震亨:从“大侠”到名医
"大侠"改学医
“哇-哇-哇!”公元1281年11月28日,浙江省义乌丹溪边的一处院府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出身书香门第的父亲给婴儿取了一个很有气魄的名字:朱震亨。
按理,祖父、父亲都是读书人,母亲也是名门之后,朱震亨应该读圣贤书,考科举,博功名。然而,老天和朱震亨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15岁时,父亲因病不治去世;接着,家族的大伯、叔叔相继因病而亡,家族一落千丈。
家族男丁故去,同门便备受欺凌。朱震亨放弃学业,开始走向一个偏激的方向。十多岁时,他成为闻名乡里的“大侠”。这位“大侠”先是维护自家权益:如果谁敢欺凌朱家,我就写状纸,乡里不理告县里,县里不理告州里,不搞个天翻地覆不罢休。如果案件长期得不到处理,朱震亨就带着一帮小弟堵上门去,让对方“破财免灾”。久而久之,周围的大户人家都谈“朱”色变。
朱震亨画像(网络图)
朱震亨毕竟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也深刻理解“大侠”的含义:为国为民者才是真正的“侠”。朱氏家族不被欺凌后,他的侠义之举便体现为为民出头。
朱震亨22岁那年,郡府要求各州县村民交类似“人头税”的包银税。义乌当地百姓本来很贫苦,哪有钱交?急民众所急的朱震亨带领乡里抗命。郡守抓了他,威胁说:“你小子不想要脑袋了吗?”朱震亨据理力争,机智地回答:“我一介草民,脑袋值几个钱?但朝廷不久就会认识到,包银制度必将使社会动乱,危及子孙。朝廷追查起来,总要人抵罪,那时候,大人的脑袋还保得住吗?”郡守想想也是,只得用商量的语气问应该怎么办。朱震亨提出早准备好的“建议”:村民贫苦,纳税不易;可以找几位乡里的富户,让他们多交些。郡守没有别的办法,便照此做了。
当大侠不是朱震亨的终极梦想。十多年后,36岁的朱震亨突然发觉自己很无能。因为,有一天,母亲生了病,他花费很多金钱请来一堆医生,结果都说治不好。“你母亲的病只能拖延,不能治本!”
看着医生们一个个摇头而去,孝顺的朱震亨五内俱焚,他当即作了一个决定:学医! 他先找古代的经典医籍仔细观看,昼夜不息。后来,他听说东阳八华山中有擅长儒学和医学的名士许谦,是大儒朱熹的四传弟子。朱震亨前往拜见,苦学医术。他苦学5年,自己开方抓药,竟然治好了母亲的重病!
许谦常年生病,怕耽误朱震亨等弟子的前程,便让其下山。为了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朱震亨告别母亲,外出游学。尽管他清楚“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但更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此后,他游学于江苏、安徽等地,可惜未遇名师。
位于义乌的朱丹溪陵园(网络图)
罗门立风雨
公元1325年,朱震亨来到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时,听朋友说,城外有一位学识渊博的医学名宿,名唤罗知悌(注一)。但这人性格古怪,对外声称,此生不收门徒。
“心诚则灵,我就不信!”性格执拗的朱震亨下定决心,要拜罗知悌为师。
钱塘城外的八方庄院,气象恢宏,规模壮大。
院内,一株老杏孤零零地长着,似乎所有的寂寞都种在它的根下。
院大门刷红漆,金环装饰,户对石狮高立。门楣上四个颜体大字“悬壶八方”,两边对联:“业继神农仙丹起死,才奇扁鹊妙术回春。”
尽管朱震亨被八方庄院的家丁赶出来很多次,但依然站在门前,坚如磐石,任风雨飘摇。
朱震亨一直期待着风雨中那扇打开的门(网络图)
八方庄院的主人罗知悌,字子敬,钱塘人,时年82岁。他是南宋末期的杂家:不但精通天文、地理、书法、文学,还对医学深有研究。年轻时,罗知悌受业于名医荆山浮屠(别号,未知其真名)。荆山浮屠是刘完素的学生,刘完素则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注)之一。中年时,罗知悌进入南宋朝廷当御医,很受重视。宋亡后,这位遗老不愿做元朝的官,便隐居乡里,钻研医术。通过努力,北方张从正等医学名家的学术传到了江南。年迈的罗知悌自感时日不多,便潜心整理医学著作,很少会客。当他听说一位中年人在院外求见时,料想是窥欲他真传的俗人,便不待接见。
朱震亨的行动最终打动了罗知悌。在八方庄院的大厅里,两人就中医学进行交流,相谈甚欢,都有相见恨晚之意。很快,朱震亨以师徒之礼行拜,罗知悌没有推辞。每个名医都希望自己的才学有传人,罗知悌也不例外。
“医学精华主要来自于《素问》(注一)、《难经》(注二)两部书。但是,病人中患湿热病的很多,光从书中得不到最佳答案。而张从正等医家的理论,或重外伤,或重内伤,都不是最好的办法。”罗知悌语重心长地说。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内页,清代宏道堂道光二十年(1840年)木刻本(海南日报)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内页(网络图)
“谨遵师命。我当潜心研究如何滋阴降火,彻底治愈湿热病。”朱震亨当即表示。
从此,朱震亨便住在八方庄院,潜心学习。罗知悌常常半卧床上,不亲自诊视,而是让朱震亨在大厅察脉观色,然后让其回禀病情,两人商议后开处方。
不到半年,朱震亨居然也学会了老师的“远程看病”:通过弟子对远处病人的描述来开药方,并且药到病除。
福泽后世人
在罗知悌的指导下,朱震亨博采众长,系统学习了张仲景的外感病治法、李东垣的内伤病治法等医学理论。后来回到家乡,他不但治好了母亲多年不愈的病,还让半身不遂十多年的老师许谦下床走路。同时,他勤于笔耕,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重要的医学著作,包括《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平治荟萃》《语法机要》《丹溪医要》《脉因证治》等。这些著作,为我们后人研究朱震亨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朱震亨虽然学医起步较晚,但聪明过人,又加上刻苦钻研,终于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著名论断,并开创滋阴学派(又称丹溪学派)。而他,也与医家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医学界的“金元四大家”(注三)。
朱震亨开创的滋阴学派(又称丹溪学派),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
作为中医七大医学门派之一,滋阴学派强调治病多用滋阴降火之法。这是朱震亨总结刘完素“火热论”、李杲“内伤论”的观点,多年研究所得。滋阴学派强调正常人体有火的存在,而这存在于人体之火是通过生命的各种活动表现出来的。这种“火”,朱氏又分为君火与相火。君火属于五形之火,其是有形之体与无形之气的相互化生而成,在人体则归于有形之体中,故心脏在五行属火,称其阳气为君火。而相火是由虚无而生,这里的虚无是指来源于先天之无。以人体来说,则是产生人体形气之本源,其在人体之中的存在是藏而不外露,只能通过人的生命活动而表现出来,其不同于隶属五行的心火,故称之为相火。要去“火”,一是要饮食清淡,二是清心寡欲。
朱震亨所说的“火”,实际上是指人体内的阳气。明、清时代医家在养阴、治火、治痰、解郁等方面的成就,与朱震亨的启发是分不开的。明代的许多名医,如赵震道、赵以德、王履、戴原礼等都继承了他的学说。朱震亨的医学思想甚至远传海外,为日本医学家所推崇。
朱震亨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此外,流传有关丹溪之书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系后人将朱氏临床经验整理而成。
朱震亨的丹溪学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都市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夜生活日益丰富,体力、精力透支明显,人到中年便出现气虚体弱等症状,于是大量食用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等补气补阳产品。
根据丹溪学派的理论,因烟酒过度、压力过大、身体老化等原因引起的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头晕眼花、烦渴多饮、溺多量少、心跳偏快、夜间盗汗、手足心热、双目干涩、耳鸣等都是阴虚的表现,是人体缺少津血濡养所致,也即现代医学所称的亚健康状态。这种情况下,不宜大量进食补药,而是要从饮食上进行控制,从心理上进行调节。
700多年前提出先进的医学理论及相应解决办法,运用到现代医学理论,这正是从大侠成长为大师的朱震亨给世人最重要的贡献。
---------------------------------
【人物小档案】:朱震亨(1281—1358年),元代医药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人称丹溪翁,又称为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接受金元诸家之说,结合个人见解和临床所得,加以发挥,提出人身之中“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
注释:
注一:《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注二:《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该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
注三: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医学产生了许多流派,在学术上争鸣,最具代表性的有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丹溪,被称为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的产生,与长期战乱,人民生活困苦,疫病流行有关,与宋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的丰富与革新思想有关。其中朱震亨创滋阴派,在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李东垣创补土派,治疗上当以升发脾阳为主。张从正创攻下派。刘完素创寒凉派,强调治疗上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朱震亨:从“大侠”到名医 网址:http://www.jrxk.cn/view/26514.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