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不可忘却的东北抗联早期抗日活动
“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不可忘却的东北抗联早期抗日活动
今天是日本帝国主义“8.15”战败72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当年中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日子里,其实大家更需要回忆的那些那些牺牲于侵略者铁蹄下的同胞以及奋起反抗的先烈们。这其中最要提到的是,那些在几乎绝望的环境下发起最初反抗的抗联战士们。
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日俄战争以后,日本更加强了对东北地区及人民的统治力度,掠夺东北的资源。
早在1927年,本溪湖煤矿的日本企业主为了掠夺煤矿资源,获取高额利润,每天只给工人奉币 4角的工资,却要劳动12个小时以上,引发工人罢工。罢工的举动激怒了日本人,当时,日本宪兵队长竟下令:“杀掉这些工人!”四百多名工人惨遭杀害,3000多人被逮捕,轰动全国。
紧接着,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中,日本受到沉重的打击,在中国,日本企业不断加大对东北资源的掠夺,剥削中国工人,引发中国民众极大的愤慨。仅1929-1931年间,在抚顺、沈阳、辽阳一带就出现二十多次民众抗议和工人罢工,东北人民的抗日热情不断高涨。
早在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党满州省委建立之后,在吉林省的磐石县开展了大量的抗日动员工作。1931年2月,中共磬石县委在满州省委领导下,号召民众集会,反抗日本人对东北百姓的暴行。
1931年9月,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北平成立。而1932年6月4日南满抗日游击队红军前身是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成立,这是以磬石赤色游击队为基础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队伍。
当时,由于东北地处边缘,再上时局混乱,一些地方官吏擅自大量侵占土地,并征收各种苛捐杂税,使当地百姓苦不堪言。磬石地区群众的生活十分困苦。他们承受着来自日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地主等的盘剥。一些为了求生的贫民不得不聚啸山林,这种贫民聚啸山林的组织被称为山林队。其中,一部分山林队与反动当局有矛盾的,同时,也对日本在东北地区的压榨深为不满。山林队也在不断进行着抗日活动,可各支山林队互相不团结,各自为战。
由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于东北地区敲骨吸髓的残酷统治与血腥镇压,唤起了东北各阶层人民的觉醒,一些山林队在处境艰难的情况下,更加强化了他们的抗日意愿,民族义愤与日寇压迫使得他们走上反抗日本侵略的道路。
针对这种形势,中共满州省委开始积极的行动,杨靖宇和磬石中心县委审慎分析形势认为南满游击队要发展壮大,应联合争取有进步思想的抗日力量,共同对敌。
其中,在磬石活动的比较有实力的山林队是是赵宝林的“赵旅”和以马立三为首的“马团”。在一次战斗中,当时他们在被日军、伪军包围,难以突围,杨靖宇组织部分联合地方农民武装发动支援,使得赵、马两支山林队十分感激,当即表示今后决不与游击队为敌,双方建立了联合抗日的良好关系。
南满游击队在对敌作战之中,已经很注意联合其他抗日义勇军和反日山林队,中共满洲省委对东北各地进行抗日的活动的武装力量有所了解。
1932年春,辽东一带有一批红枪会、大刀会等农民抗日武装兴起,同年 9 月初,为首的宋国荣率含有山林队、大刀队的人马在黑石镇举起了东北抗日救国军的义旗,正式投身于东北抗日运动。磬石地带还有一支山林队“老殿臣”。他们也对投降日寇的伪军发动了数次进攻。
当时在磐石地区活动的抗日军不下十几支,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毛团、宋团、马团、赵旅、四季好、三江好、韩团、许团、常占、窜江龙、天虎等。
杨靖宇进一步贯彻《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南满游击队贯彻执行了“一·二六”指示信精神,纠正了关门主义错误,团结各支抗日地方武装,特别是通过义释毛团,解救赵旅、马团,对各支抗日军影响很大,还主动欢迎“常占队”参加在桦甸组织的有70余“毛团”、“殿臣”等抗日义勇军和山林队领导人的会议,达成了协议,组成了“联合参谋部”。杨靖宇的领导下,联合“毛团”(毛作彬)、宋国荣部、“马团”、“殿臣”等,增强了抗日武装力量。
据资料显示,南满游击队联合各抗日军、山林队和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战斗,在磐石、伊通、吉林等地先后组织了攻打东北岔烧锅;攻打大兴川伪军营拔掉铁路据点;破坏吉海铁路等。
由于在东北进行抗日活动的武装力量不断发展成熟,1932年初,《伦敦每日导报》撰文说:“满洲国当局日陷不宁,目下满洲境内,日本人没有一条绝对安全的道路。”
南满游击队在中共的领导下逐步发展壮大,在《给磐石中心县委及南满赤色游击队的信》中明确指出“将南满游击队改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根据这一精神,在 1933 年9 月 18 日,“九一八事变”两周年之际,南满游击队首先改编成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而东北抗联一师便是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基础上形成的。
1936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建立全东北杭日联军总司令部决议草案》。《草案》提出:“我们首先号召统一反日救国力量组织抗日联军总司令部,领导和指挥全东北民族革命运动,有很大的政治意义”.《决议草案》明确指出:全东北抗日军队统一名称,一律改称“东北抗日联军”。
据载,1931年,辽宁省本溪县内就有多股抗日群众队伍。根据《本溪满族自治县志》记载:当时有长短枪支1050支,子弹7万余发,马200多匹。赛马地区有以徐文海为首的500余人。桥头地区有以孙墨林为首的“占中华”,450多人。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草河掌胡堡一带的韩邦振,外号“老北风”,最多时达1000余人。他们神出鬼没袭扰日本守备队,使日伪军处于草木皆兵,惶恐不安的困境。
1934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团结一致,枪口对外,打倒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的号召下,多数“山林队”接受抗联一师改编,成为东北抗联统一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可以说,从1931至1945年,十四年的抗战铁血历程,正是东北抗联一师在几乎绝望的环境中举起了抗日的旗帜!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不可忘却的东北抗联早期抗日活动 网址:http://www.jrxk.cn/view/80838.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筑垒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