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从18世纪上半叶遂渐开始实行的对外交往时严加限制甚至极力禁绝的一种政策,它包括经济、政治、军事、宗教.文化以至生活方面的内容。
那么,这个政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层面。清王朝固守自然经济体系,从思想倾向上讲,是根本反对中外贸易的。他们对中外通商的态度,还受着“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支配。
可以说,闭关政策是中国长期以来落后封建经济的产物,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文化层面。清王朝仍承袭闭关政策中对外来文化“全盘否定”的态度。尽管鸦片战争失败后,为数不多较为开明的官僚士大夫提出“师夷长技”,但他们所说的“长技”,其重点之所在,只是指西方的某些军事技术,即“一战船,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基本属于“兵战”范畴,片面性比较大。
外交层面。清王朝以华夷观念为思想基础的闭关体制中的对外政策,基本都是以上对下的“剿”与“抚”两手。
鸦片战争,使中国遇到了“千古未有之奇变”,可是统治阶级并没能深刻认识到这一变局的实质:列强企图将这个老大帝国变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受其控制的殖民地。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其目的本是经济侵略和领土要求,而清朝统治者却自欺欺人地当作“朝贡”事件。觐见前,坚持要马戛尔尼三跪九叩,遭拒绝,最后以马戛尔尼“曲一膝以为礼”为妥协。
当马戛尔尼递交提出增加通商口岸、割让岛屿等一大堆侵略要求的“表文”后,乾隆还没有觉察问题的严重,也看不清问题的实质,只是认为这是“外夷无知”、“越分妄请施恩”。其实,坚持对别国称“夷狄”,坚持在外事交往中“上对下”的口吻,根本无济于事于,只能令清朝统治阶级达到所谓的“心理平衡”罢了。
因此,在战后他们仍将近代化的西方国家视为“夷狄”,将其入侵认为“称兵犯顺”“冒读天威”。
海防层面。清朝统治者在思想倾向,海防战略和某些具体措施上,无不深深地打上了闭关锁国的烙印。
乾隆二十二年限令广州一口通商前夕,英商来华活动频繁,加上乾隆二十四年“洪任辉事件”,对乾隆限一口通商的主张不无影响。可是,这一时期清政府对外夷的认识仅限于对这种未来隐患有所警惕,他们难以通过英商来华贸易现象对资本主义侵略本质有深入的认识。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内部显然心有不甘,他们梦寐以求的是恢复到战前闭关自守、“大清一统"的局面。即使其中较为开明的经世派,其思想倾向仍难以摆脱闭关自守的巢臼。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网址:http://www.jrxk.cn/view/254154.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历史蓝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