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百科首页 > 为什么童话故事会令人战栗?

为什么童话故事会令人战栗?

MY分享站 2022-04-07 浏览69次
为什么童话故事会令人战栗?的头图

不论是东方或是西方的民间故事,都描述了许多“残忍的情节”。譬如在“小红帽”中,小红帽被大野狼吞下肚;在“没有手的女孩”中,父亲砍下亲生女儿的双手;在“糖果屋”中,父母为了解决饥饿的问题而抛弃孩子。格林兄弟虽然将“糖果屋”的母亲改写成继母,但在原版的故事里却是亲生母亲。

东方的故事也充满了残忍的情节。“喀擦喀擦山”中的狸猫,不仅把老奶奶杀死,还煮成老奶奶汤给老爷爷吃。这段情节过于残忍,所以很多“喀擦喀擦山”的童书绘本都将这个部分删去。在“螃蟹与猴子”的故事中,双方也发生了极为残忍的交战,螃蟹被猴子杀掉,小螃蟹为了报仇而把猴子的头剪下来等等。

类似的例子多到不胜枚举,但有些人质疑民间故事中的残忍性,因此在说给孩子听的时候,擅自将故事改编。话说回来,格林兄弟确实也将“糖果屋”与“白雪公主”中的亲生母亲改写为继母,日本童话“螃蟹与猴子”中原本应该被剪下脑袋的猴子,在改编的故事中却变成哭着道歉就得到原谅。市面上的绘本很多都以这样的“和平共处”收尾。

在这里先探讨:所谓的“残忍”到底是什么?

其实,如果把民间故事解释成发生在内心深层之处的真实故事,就会发现民间故事中描述的“残忍”,就如同家常便饭般发生。严格禁止女儿与他人来往的父亲,这不是就和“砍下女儿的双手”一样吗?把孩子当成“食物”的父母很多,被封在“水晶棺材”里的女孩也确实存在。而且孩子为了成长,甚至需要在内在完成“杀父弑母”的仪式。这么一想就会发现,大人一边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残忍”的事情,却又一边禁止残忍的故事,或是将其改写,最后还是会以更愚蠢的形式露出马脚。

对残忍没有免疫力的孩子,最后将成为残忍的牺牲品

前面提到的这些事情,孩子其实都知道得很清楚。但关于这里的“知道”,必须稍微下点注解。

大人一般所谓的“知道”,难免都会过度联系到智能的运作。大人会将新事物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与自己的知识体系相互对照,由此产生“知道”的感受。譬如提到狸猫的时候,大人会对照自己的知识,判断狸猫是一种动物、与猫差不多大、住在山里面等等,然后才会说自己“知道”狸猫是什么。但孩子不一样,他们知道狸猫单纯只是动物不是妖怪,但同时也知道狸猫是狡猾、会骗人的家伙,而且狸猫不只住在山村,也住在都会,甚至住在自己的心里。孩子的“知”,靠的不是头脑,而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感受,而且是全人的、有生命的。

当孩子听到大野狼在可爱的小红帽面前露出真面目,将她整个吞下肚时,能够对照自己的经验,把这件事当成“常有的事情”来体验。他们也确实能够透过深入的智慧,看穿很多家庭都经常在晚餐端出“老奶奶汤”。更了不起的是,他们清楚知道这些事情不可能发生于外在的现实当中。大家应该不曾听说过有哪个孩子在听了“喀擦喀擦山”的故事后,想要把老奶奶煮成味噌汤吧?也不曾听说过有哪个孩子在听了螃蟹与猴子的故事后,试图拿剪刀把同学的头剪下来吧?

愈是不安的大人,愈无法信赖孩子。很多“为了孩子好”而把残忍故事改写成温和形式的大人,都没有发现他们之所以会这么做,是为了减轻自己在面对内在真实时所产生的不安。无论再怎么试图蒙混,都无法骗过孩子。

前面已经说过,孩子就算听了残忍的故事,也不会变得残忍。那么完全没有听过残忍故事的孩子,又会变得如何呢?首先可以想到的反应,是孩子自己编造出残忍的故事。这其实是非常健康的反应,或许也有大人记得自己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当父母给的故事全都过于“安全无害”时,孩子就会自己幻想出残忍的故事,或是从他人之处寻求这样的残忍故事。毕竟孩子的灵魂渴求无限的自由。

如果父母给的故事全都过于“安全无害”,而孩子也不具备反弹的能力,并因此被塑造成人为的“好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就会急遽发生反转现象,对父母施加“残忍”的暴力。我想各位可以透过最近日本急速增加的家庭暴力事件充分了解到这件事情。

孩子听到“残忍”的故事时,可以知道这是发生在内心世界的事情,并且将其意义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就不再需要做出残忍的举动。但是对于残忍没有任何免疫力的孩子,最后将成为残忍的牺牲品。

说故事的意义

肯定民间故事中的残忍,不代表肯定“残忍”本身。但民间故事中的残忍,真的如同前面所说的,完全不会刺激孩子的残忍性吗?关于这点,我还是必须指出“说故事的方法”,以及“说故事者”的重要性。

外在的真实即使是通过书本也能清楚传达,但是想要清楚传达内在的真实,只能透过人与人,或是人的灵魂与灵魂的直接对话。如果说故事的人已经如同前述一般,明确知道残忍性的意义,那么不管他说的故事有多么残忍,都不会发生问题。这里的“知道”,指的也是全人意义上的“知”。

民间故事只有透过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才能传达内在的真实。因为孩子即使被故事中的残忍与可怕吓得尖叫,也能以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消化听故事时的恐怖体验,将其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那么如果把民间故事写成书,又会如何呢?

如果孩子能够在阅读之前获得支持自己存在的良好人际关系,我想他们即使自己阅读故事,也仿佛能够听见“说故事的声音”。正因为民间故事是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的内容,所以才具有极高的普遍性,具备某种能在心底深处产生共鸣的性质。

但如果孩子在人际关系上没有前述稳定的根基,就可能在阅读民间故事的时候,被强烈的不安袭击,继而受到不良的影响。将民间故事写成书,已经有点困难了,画成绘本或是做成电视节目,更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因为绘本或电视节目在孩子听到故事、建立自己内在现实的印象之前,就已经给了他们来自外部的影像,而这些影像将成为一种外在现实。因此制作民间故事的绘本,需要仔细的考量与相当程度的技术。理想的绘本不能灌输孩子既定的印象,而是要帮助孩子将他们的印象扩展得更加丰富。但到底有多少制作民间故事绘本的人,拥有这样的自觉呢?

适合电视的题材,要多少有多少,想要多少符合新时代的故事,都能创作得出来,完全没有必要将民间故事制成电影。这么做反而只会破坏孩子好不容易创造出来的、充满个性的世界吧?让孩子在电视上看到民间故事中的残忍场景,想必也只会带来坏处。但是话说回来,现在又有多少说故事的人,有能力把民间故事中的残忍,当成真正有意义的内容说给孩子听呢?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

标题:为什么童话故事会令人战栗? 网址:http://www.jrxk.cn/view/256036.html

发布媒体:好百科 作者:MY分享站